荆门亦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

《当代剪纸家》之李流芳作品专辑

发布者:亦友设计来源:当家剪纸家微刊 时间:2018-11-11

李流芳,字汉直,1997年生,靖远剪纸非遗传承人,兰州大学在读博士。幼时随父母学剪疳人、三色钱,习得大量民谚民谣民间故事,擅长冒铰。2015年后,随北地朱青峰老师系统学习民俗理论。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会员,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会员,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北京诗词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。在全国剪纸大赛中入围并获得奖项二十余次,在“2023乌马河·中国大学生剪纸大赛”中获唯一最高奖“梅花剪”奖。

(一)剪纸入展经历:

2018年11月, 剪纸作品《功名富贵》入选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“中国民间剪纸特展第一回TOP100”,并为上海美术学院收藏。

2019年6月, 剪纸作品 《我的大学生活》入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间剪纸精品大展”,并被相关单位收藏。

2019年12月, 《风筝·剪刀花·鹿头花》等15件剪纸作品受邀参加“‘奋进七十载,礼赞新时代’——中国地质大学 (北京)校园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传统剪纸专题展”。

2021年7月, 剪纸作品《已把春风引进门》入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“中国民协青年委员会大展”。

2021年10月, 剪纸作品《已把春风引进门》入选由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“奋斗百年路,启航新征程--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甘肃省剪纸展”。

2022年4月, 剪纸作品《天安地泰》受邀参加炎黄艺术馆举办的“非遗·未来”展览.

2023年2月, 剪纸作品《养兔人家》入选“奋进新征程,创造新伟业”白银市文联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文艺作品线上展。

2024年2月, 剪纸作品《龙抬头》等入选白锟市文化馆“龙吟成卅贺新春”尤年生肖民问艺术作品线上展;

(二)剪纸获奖经历:

2018年11月, 剪纸作品《哪吒闹海》荣获“首届海洋文化大赛”优秀奖,并为玉环市人民政府收藏。

2018年6月, 剪纸作品《路路清廉》荣获“廉值千金心向党”剪纸艺术展优秀奖。

2018年6月, 剪纸作品《梅开五福》在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“首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剪纸大赛”中荣获特等奖。

2020年9月, 剪纸作品《麒麟·虎·羊·猪》在“2020芬享国际剪纸大赛”中获三等奖。

2020年11月, 剪纸作品《疫情就是命令》在“爱心同铸·共创未来”全国剪纸精品展中获优秀奖。

2021年4月, 剪纸作品《百牛图》在“‘百牛开春’全国剪纸展”中获优秀奖。

2021年10月, 剪纸作品《已把春风引进门》优秀奖。

2023年12月, 剪纸作品《新青年》在“2023“梅花剪”奖。

1.jpg

2.jpg

2-1.jpg

3.jpg

3-1.jpg

4.jpg

4-1.jpg

5.jpg

5-1.jpg

5-2.jpg

我的剪纸创作观

李流芳

我出生在陇中地区的靖远县,当地民俗活动犹盛,庙宇众多。童年时,我常年给庙上剪三色钱。7层纸三次对折,一刀平,一刀弯,每年过年前我和父亲都要剪掉一二百张整纸。正月二十三有燎疳节,剪燎疳娃娃的多是女性,奶奶和母亲都会剪这种纹样。除此之外,家里还传下了一些老的剪纸样子,它们曾用于炕围和窗花的底样;但因新式窗格的出现而长达数十年的沉寂在花夹子里。

尽管在童年接受的剪纸启蒙不够充分,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,它让我看到了剪纸原生的赋存状态,那种未被抽离出生活的、真正的活态非遗。和大多数同龄剪纸人一样,我在学校里接受了剪纸再教育,学习了较系统的民俗剪纸理论,并有意向陇中的民俗传统和剪纸纹样靠拢。多年来,在学习、传承、创作的过程中,有几点粗浅的体会,可作为我的创作观。我将其提炼为:选题求实,内容唯真;手法能化,过程能变;刀过留痕,艺外用功。以下分述之:

选题,我认为要“关注现实,与时俱进”。民间剪纸因其民俗叙事传统,程式化的图案构成了剪纸的主要内容,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。但对新时代题材的扩展和实践,同样也是每个艺术家不能回避的课题。回望历史,剪纸的现实主义表达,自延安鲁艺时期的新剪纸开始,到80年代后一批民间剪纸大师的自觉实践而得以深化,以高凤莲、郭佩珍为代表的老艺人熟稔于乡土表达,佳作频出,硕果累累。而如今,新一代剪纸人多半离开乡土,移居城市,因此,对城市的表达又是全新的挑战,如李滔老师《都市碎片》系列剪纸是非常成功的尝试,可惜这类杰作依然太少。所以,对青年一代来讲,以虔诚的姿态去继承古时花样,是"给文明以岁月",而以文化自信去拥抱时代新生活,是"给岁月以文明"。有雄心的作者应该做到二者的兼顾融合,不困在故纸堆里,推陈出新,有所突围。

对内容,应"抒真情,忌陈调"。以"抗疫"主题为例,相关作品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,一类是古时花样,剪牛寓意"青牛顶散,免灾免难 ";剪葫芦,寓意"葫芦辟邪"等。这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,无可厚非。但同时出现了"孙悟空抗疫"、"四季花抗疫"、"三多果抗疫"等伪命题,立意穿凿,无甚可观。第二类是现实主义作品,记录真正抗疫的主角:以医护为代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。我更欣赏后者,因为落在实处,引人共情。在庚子春节,我也剪了一组《疫情就是命令》,单纯的记录下各行各业是怎么过年的,这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,未必感动别人,但至少感动自己。

手法,应"忌具象,用意象,写心象"。中国剪纸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张开四维甚至五维时空,一张好的剪纸不是纹样的叠摞和堆砌,而是有时间有空间,乖于理,却合于情的表达。因此,营造多元交融的时空,才可能有好的作品。创作者应以自我为中心,使用谐音、假托、隐喻、象征、叠复等剪纸手法,去融合感情、经验、直觉、推断以及无穷想象⋯⋯创作自“心里出”,唯有“心满”,才能“意足”。创作时,不应以客观物象为法则,而应重视心象真实,以建立基于现实、突出认知与抒发理想的全新逻辑,而这逻辑的解释权归创作者独有。以《疫情就是命令》(其四)为例,我在一个挖机上剪了3个挖斗,这不合理,但合情,以此来实现时空的扩展,挖机仿佛一刻不停的在工作。这样的处理更能表现出工人夜以继日修建雷神山医院的艰辛,增加了表现力。

对创作过程,我主张即兴,我想这和我最初的接受到的剪纸训练相关。在童年时剪三色钱,纹样简单,无关于设计,信手即得。而后来系统学习剪纸后,我从第一天就被要求必须冒铰,不许模仿,不许复刻,更不许画稿,所以我只习惯于脱稿剪纸。更多的时候,是在毫无预设的前提下,充分调动情绪,遵从一念之间喷薄而出的感觉,驱刀直下,我的剪刀没有预定的轨迹,在剪完之前,我也不会知道它会路过哪里。在这样的状态下,一时的成败不再重要,因为随时都可以协调画面关系,黑白,疏密,动静,大小,繁简,方圆……都变成一个一个可以拉动的"进度条",而合适的"度"来自于当下的分析判断。即使判断失误,依然可以将错就错,随机而化,在下一阶段转败为胜。这样的创作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,剪出的作品也往往趣在法外,最有深味。《燎疳驱疫》是庚子年正月的作品,从神话传说,剪到节前准备,再剪到燎疳节实况,融合历史、过去与当下,边想边剪,用一件事绾合了不同时空,这个过程是极其自然的。

用刀,我经历了两个阶段。初学剪纸,力求线条流畅,老艺人将这个技巧称作"碾",即剪刀的两刃相合,如石碾过槽,严丝合缝,剪出的线条行云流水。但随着实践的深入,如今,我更欣赏多数老剪纸中的"钝感"之美,因此行刀时更倾向于"切",即线的边缘要见“口子”。如近期作品《立鸟》,在鸟翅膀和大腿的结构线处,我刻意顿挫出凌厉刀口,以突出其骨骼刚健。用刀能“切”,似刀砍斧剁一般,收刀时,我也不再"藏",而是让入刀口"露"出来,经此一变,行刀沉着痛快,刀刀留痕,自然免去甜、软、滑、温的病端。

最后,谈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。陆游教子学诗时,曾强调"功夫在诗外",这条诗论是所有艺术遵循的普遍真理。所谓“欲立艺,先立人”,技巧终究是末端,而生沽才是永怛的王题。作为新时代青年剪纸人,通过学习构建健全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,并在生活的磨炼和沉浮中有所体悟,才是我辈立人立艺之本。身处顺境,便剪下春风鸟语,聊抒快意之情,身处困顿,则剪下理想人间,聊作暂避之所,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自洽的叙事状态,让真情展于刀下,作品才能触动人心。

行文至此,已述己怀,聊以一首多年前的小诗作结,后学才疏学浅,恭候方家指教。

花裁月色绾流光,静看嚣华尘世忙。

半日清闲偷易享,经年夙愿总难偿。

每逢岁末怀桑梓,犹待新春觅稻粮。

安得一枝栖所在,陶然心绪对晴窗。

标签: 剪纸家 李流芳